千兩茶誕生
安化黑茶自1595年成為官茶之后,一直受朝廷管制,為統(tǒng)治外部民族,主供西北各少數(shù)民族,由于路途遙遠,主要是水路與毛驢、馬、駱駝運輸,少則三個月,多則要經過半年才能到達目的地。
而茶葉多為陜引和甘引,茶包的體積大而比重輕,每次的運輸數(shù)量受到相對限制,費用也太高,因此多少年來商人們多次來安化與生產商磋商,是否能夠將茶葉緊壓將體積縮小,便于運輸,便于貯存保管,安化茶人經過上百年的努力探索及山西客商的點發(fā),終于在清代成功地用當?shù)氐拈裰瞥审t包裝,將茶葉軟化后進行人工杠壓,鎖緊做成了圓柱形,重量為一百兩,經自然干燥而成。
在此基礎上制茶人不斷思索試制,為了提高工效,降低生產單位成本,采用百兩茶同一樣的工藝和包裝制作出了千兩茶(清·嘉慶年間就已有關于千兩茶正式的文字記載),到此,安化黑茶不僅提高了生產效率,對外運輸方便,便于貯存,更是制作工藝得到突破,品質得到提高。
千兩茶與
白沙溪
1939年,“中國黑茶理論之父”彭先澤創(chuàng)辦了湖南省磚茶廠(湖南省白沙溪茶廠前身)。
1952年,為適應市場對千兩茶的需求,湖南省白沙溪茶廠決定恢復“安化千兩茶”生產,將千兩茶制作技藝熟練工招為湖南省白沙溪茶廠正式職工,帶徒傳技。湖南省白沙溪茶廠成為千兩茶的獨家生產廠家。
1958年,為了響應黨的號召,提高生產力,減輕工人勞動強度,湖南省白沙溪茶廠在不改變千兩茶原料質量的前提下改制成機壓花磚茶,停止了千兩茶的生產。
1983年,為不使千兩茶技藝失傳,湖南省白沙溪茶廠聘請技師回廠帶領一批青年參與制作并傳藝,生產了300余支千兩茶。
1997年,在停產17年后,湖南省白沙溪茶廠恢復了傳統(tǒng)的千兩茶生產。
1998年,湖南省白沙溪茶廠為千兩茶生產技藝申請了國家專利。
2008年,安化千兩茶制作技藝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文章節(jié)選:肖益平《傳奇千兩茶》
參考:蔡正安《湖南黑茶》、伍湘安《中國安化黑茶》